返回留学新闻

老大上斯坦福,老二老三进耶鲁!这位上海四娃妈太牛了!

  • 2023-06-27
  • 学美留学
  • 137人已读
【导语】在魔都家长圈,Lillian一家的故事堪称一段“鸡娃佳话”。Lillian和先生张恒瑞育有四个女儿,四个女儿各个是...

在魔都家长圈,Lillian一家的故事堪称一段“鸡娃佳话”。

Lillian和先生张恒瑞育有四个女儿,四个女儿各个是学霸。

  1. 大女儿,2018年被宾大最牛的学院沃顿商学院录取,现在正在斯坦福读研究生;

  2. 二女儿,在今年“卷成黑海”的美本早申季,成功“脆录”耶鲁大学;

  3. 三女儿,在常规轮,同样被耶鲁录取;

  4. 四女儿,刚拿下包括全美第一美高安多福,Deerfield 在内的多个顶尖美高offer。

事实上,张爸本人我们采访过多次,一个女儿进藤校可能涉及概率与幸运问题,但是张爸几乎是“指哪打哪”,三个大女儿都先后进入大藤,我们好奇这究竟是如何办到的?

张爸每次的回答都是,“问她们的妈妈好了,因为妈妈陪伴比较多。”


作为四个孩子的妈妈,Lillian相当低调,但是因为有太多家长希望听到Lillian能聊聊育儿经,我们几次“三顾茅庐”,最近,终于有幸邀请到了Lillian本人来给我们做分享。

其实除了四娃妈,Lillian还有另外一个身份——学美留学常春藤培训主任。在从业20多年里,Lillian将上千名学生送进美国寄宿高中和前50美国大学。

三个女儿都进藤校,外界的反应自然会是“父母都是教育专家,恐怕是有什么爬藤套路与技巧。”

但事实上,爬藤本没有套路而言,Lillian向来反对功利性升学,养育四个女儿,她坚守着这一套理念:大学申请不要以学校为出发点,而是要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

 

1、女儿数学从小“掉车尾”,却最终跑进耶鲁

Lillian反对过早鸡娃和“抢跑”。

不管是老大,还是今年申请季纷纷被耶鲁大学录取的双胞胎姐妹,在走体制外路线以前,她们都在上海体制内小学就读过

回忆起双胞胎女儿刚进小学读书时,Lillian就见识到上海体制内学生的“卷”与“鸡血”。

那时,很多小朋友在进小学前,就提前学过拼音,认识很多中文字,数学加减法已经学到了三位数,而自己的女儿,因为没有大人提前教过,也没有上过补习班,有点“输在了起跑线上”。

“所有人都比她们懂更多中文字,所有小朋友的都在做三位数的加减法时,我们还在学个位数”Lillian回忆说。

不过,这也正是Lillian有意送女儿们在公立学校读书的原因,“在这里更能打好中文和数学基础”。

图片来源:pixabay

 

即便刚入学时成绩有点“吊车尾”,但Lillian并没有因为焦虑而成为“剧场效应”下那个被迫站起来的家长,Lillian相信只要跟着老师的进度学,小朋友的成绩总会慢慢进步。

况且,“学习的天赋并不是越早开始就越有利于挖掘,早学并不能代表能走得最远。”

果然,当四年级转轨进入上海国际学校时,姐妹俩的数学水平已经与体制内的孩子全部拉齐。

比起上课外班、刷题,Lillian更注重的是选校策略及充分利用学校给到的资源。体制内学校数学和中文扎实,四年级转轨到上海美国学校(SAS),“可以好好学英文。”

 

2、四姐妹“卷”在体育与艺术赛道上

当然,也有“鸡血”和“抢跑”的地方。

比如英语阅读、体育及艺术,张家四姐妹从小“卷”过同龄孩子。

钢琴、小提琴、中提琴、芭蕾、拉丁、游泳、排球、网球、声乐、画画......从小四姐妹的课外生活几乎被各类体育和艺术班填得满满当当。

其中,在上小学的时候孩子们“每周花在运动上的时间超过20个小时。”

在低年级的时候是做加法,各类兴趣班尽量让孩子们多去尝试与体验,到了中学后是做减法,把主导权交由孩子手中,让她们从中选出自己最擅长或者最喜欢的项目,发展成为特长。

纽约大学的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系教授Wendy A. Suzuki博士,曾针对人类大脑的可塑性做出过一项研究得出,长期运动,大脑的专注和注意力都会持续提升。

在Lillian看来,长期运动还能培养时间管理能力、自律能力以及不轻易服输的抗压能力,这也正是几个女儿在美高那么“卷”的地方,还能保持高GPA的原因之一。

图片来源:pixabay

不过,逼着女儿学钢琴这样的场景在Lillian家也上演过。那时,Lillian作为陪练,让家里的阿姨一度以为Lillian是个钢琴家,但女儿实在不喜欢,每次练琴都是一场“兵荒马乱”。

艺术应该带给人的是愉悦与享受,那时,Lillian不禁自我反思,“这样强迫她们练下去,搞不好她们以后再也不会喜欢钢琴了。”

自那以后,不管是体育运动还是乐器、舞蹈,Lillian坚守的信条是,以兴趣为导向。

在双胞胎女儿读美高时,她们爱上了跳K-POP。事实上,俩个女儿小时候还练过拉丁、芭蕾,因为拉丁可以穿漂亮的衣服,小女孩就选择了前者,即便Lillian明白跳芭蕾更有利于申请大学,但Lillian鼓励她们跳自己真正喜欢的舞种,“她们在美高寝室跳K-POP就非常开心。"

为了上名校,而选择某一项特长或冷门,这种理念Lillian并不能认同,“因为只有喜欢,她才能坚持做一辈子,才能受益终身,这是比收获一封名校offer更为重要的事情。”

图片来源Pexels

 3、“鸡娃”不如让孩子“自鸡”

随着大量国内中产家庭入场,头部美高的申请难度堪比藤校。

Lillian把四个女儿都送进Top10美高,这种**概率背后,究竟有什么“鸡娃”方法论?这是Lillian被问得最多的话题。

但Lillian和外界想象中的“鸡血”母亲大相径庭。

自女儿们上小学起,Lillian从不盯她们的作业,但是女儿们有不会的问题来求助时,Lillian一定会把她们教会、教透。

从来不吼、不骂,比起背后拼命推娃,Lillian更重视培养她们的自学能力以及主动向外界寻求帮助的能力。

“你不可以在背后推她,或者在前面拉她,她有目标就会主动去追求,你只能站在旁边,她们需要的时候,扶她一把就好”Lillian说。

图片来源:pixabay

渐渐地,几个女儿都成为“自卷”型娃。在她们读美高时,美高的老师并不会主动找学生去沟通,但她们成了全班同学里,最频繁主动去找老师问问题和求助的。双胞胎姐妹在美高的GPA都维持在前10%,“就是因为她们都很积极主动,不懂就去问、去查。”

学习效率和时间管理能力也同样重要。

在学美成立二十多年里,Lillian接触了成百上千个孩子,即使有些孩子被顶尖美高录取,Lillian心里有一杆秤,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去美高,“一般我问他们几个问题,我就能大致判断这孩子是否真的合适去美高。”

比如,一个孩子在国内读书时,自认为自己成绩很好,但是代价是经常要熬夜学习,很晚才睡觉,“这证明这孩子并不是学习效率特别高或者学习能力特别出众的孩子。到了美高,面对更为繁重的学业压力,他可能更加难以应付”Lillian说。

 

4、美高的“卷”暗潮汹涌,所有牛娃进去都变普娃

私立美高这么卷,为什么还要坚持送孩子去读?

早年前,Lillian和先生去美国读研究生时,他们发现,即便自己名校背景、英语流利,但其实很难融入本土圈子,“在餐桌上插不上话。”

美国的基础教育走在前列,在参观了一圈美国本土高中后,Lillian眼界大开,那时她便计划着,以后有小孩要早点送他来美国读书。

老大是家里第一个“吃螃蟹的娃”。

在进入美国顶尖私立美高米尔顿(Milton Academy)后,老大直呼跟预想中不一样。顶尖美高聚集了全世界脑袋最聪明的孩子,每个人都很努力,“到了11年级,大家学习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态。”

在美本申请变得愈发白热化的当下,Lillian亲眼见证近几年美高的“卷”呈现“水涨船高”之势。

比如,在老大当年读九年级时,她成绩单上还有B+,但到了老二老三读美高时,想要冲刺头部美本,要求申请者从九年级开始成绩要一直好。尤其是顶尖大学,往年那一套,“九年级成绩差一点,后面几年慢慢在进步”,放在当下已经有点行不通了。

因为大家在成绩上都很卷,当一个同学成绩单上是全A时,美国招生官为什么会选择一个成绩单上还有B+的学生?不过,Lillian关注到,这几年不少在顶尖美高求学的大陆学生“翻车了”:美本并没有申请得特别好,即便他们拿到了好看的GPA。

问题出在选课上,“不能为了高GPA而只选简单的课”,Lillian说。比如,同样是年级排名前10%的GPA,但质量是有差别的。

Lillian的双胞胎女儿,姐姐偏向理科与生物路线,数学修到了多变量微积分、线性代数,生物相关的学科也修到了最高等级的课;妹妹偏文科路线,“她历史、宗教、哲学相关的课修了四年,其他很多学生只会修两年。”

不仅学术卷,美高的校内活动也很卷。

老二擅长的运动是游泳与排球,老三是网球跟排球,但在美高拥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俯拾皆是,“而且每一项都有很厉害的人,大家原本都是学霸进去的,但发现进去后都变成普娃。”

学校的社团与校队琳琅满目,但是每一项活动大家都想成为leadership,“所有club的领导席位几乎全班过半同学都在申请。”

图片来源Pexels

说不上全能“六边形战士”,但双胞胎姐妹在各个方面都维持得不错,“参加了两个校队,五六个Club,至少都是leadership或者board member角色,校内志愿者活动也参加了很多。”

不会功利地强迫孩子为了上名校而必须“打卡”某项活动或者竞赛,但作为留学顾问与专家,至少不会让孩子走弯路。

双胞胎也参加过校外竞赛、活动、夏校,但她们深记父母的叮嘱,校内活动和课内奖项的重要程度要远高于校外,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。

比如,“你在校内拿一个历史学科的奖,要比你到外面考个AP历史拿5分成绩要强多了”Lillian说。

还比如,老二老三都有参加过数学竞赛AMC,一次就拿到AIME Qualify(AIME晋级资格),而且还拿到了distinguish honor roll奖(全球前1%),当她们想参加AIME继续打比赛时,这时Lillian和先生紧急叫停,“没有必要,不仅太耗时间,而且打不过那些顶尖选手。”

 

5、妈妈不要传导焦虑,亲子关系大于一切

在没有疫情的时候,Lillian频繁飞往美国,“一年飞5-6次”。

尤其是每年冬季,这个时期是抑郁症高发季节,Lillian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去陪伴女儿,“美高不是送出去就送出去了。”

美高的学业压力大,这个时期的孩子往往焦虑、充满负面情绪,Lillian成为负面信息的接收者,“这其实是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刻。”

图片来源:pixabay

事实上,在早申轮,老三冲过哈佛,被哈佛defer后,老三一度压力爆棚。

老三向来对自己的要求高,担心女儿情绪不好,在准备常规轮申请时,Lillian宽慰她,如果最后想上的藤校都被拒绝,想要重新申请,那就GAP一年,“我告诉她,这一年你可以打球、玩耍,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况且我们还有UC系保底,二三十名的大学也很好。”

图片来源:pixabay

Lillian坚守的信条还有,不传导焦虑,永远尊重孩子的选择。就像前不久,老四在全美第一美高安多福和Deerfield 中纠结不已时,Lillian不替她做选择,“我告诉她不要考虑排名,这两个高中都很好,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就好。”

事实上,在申请前的一个暑假,Lillian就带着老四访校,那时女儿就被校园大片的绿色以及体育馆设施吸引住了,因此最后选择了Deerfield。

但又不是全然“放养”,Lillian也会设立边界与规则。

比如,在女儿们小的时候,如果电视机里在放喜羊羊与灰太狼,Lillian就会制止,“灰太狼不会这么笨,这是世界上不可能的事情。”

但是《名侦探柯南》和《爱探险的朵拉》这类动画片是被允许的,因为“柯南很聪明,逻辑性很强;朵拉很善良、勇敢,一直在救助别人。”

另外,最让Lillian抓狂的事情是,女儿们晚睡觉。有一次,老四游完泳回来,已经很晚了,她还要继续做作业,一直折腾到晚上12点,Lillian指出这是时间安排出现问题,她告诉女儿,“保证充足睡眠大于一切,今天就不应该安排去游泳。”

图片来源Pexels

 

女儿们都很依恋妈妈,在三个大女儿在美高读书时,她们每天都会给妈妈发微信。有时事情很琐碎,比如在逛街时,几件衣服选不出来,她们会发照片给Lillian,这是让Lillian感到幸福的时刻。

Lillian明白,有些父母给孩子寄予厚望,当孩子进入名校后,与他们的父母渐行渐远,这是Lillian最不忍心看到的。

“宁愿不要哈佛、耶鲁,也要与她们一起讨论买衣服”Lillian说。


  • 上海

    地址: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1515号静安嘉里中心办公楼一座1809室
    电话:021-62487799

  • 北京

    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尚8国际广告园B-502B
    电话:010-58699992

  • 深圳

    地址: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6009号NEO大厦B座28EF
    电话:0755-33002206

联系我们

400电话:400-820-0859         预约电话:021-62487799

Copyright © 2006 - 2024 学美留学 版权所有.   京ICP备17012486号

拨打电话 在线咨询